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中国内地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一的高校同济大学,有一支洋面孔团队:熊猫叨叨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08-26  浏览:

“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散步时,我在苏州河边意外发现了一面密布弹孔的墙,我不禁疑惑,为什么在繁华的市中心会有这样一座建筑。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这背后是一段中国人民与侵华日军战斗到底的历史……”最近,“同济大学熊猫叨叨行走看中国”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来自英国的留学生本杰明·米勒参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视频。暑假期间,留学生们还相继走访并发布了参观孙中山故居、周公馆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短视频,吸引了不少关注。

这里的“熊猫叨叨”就是同济大学一个全部由洋面孔组成的学生团队,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先后吸纳五六百名成员,足迹遍及上海、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等近40座城市,以中国文化、历史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等为载体,多维度聚焦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等,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25泰晤士国际化大学榜单显示,同济大学已超越北大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校,9月,其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约1000人,熊猫叨叨又将迎来新的成员,向更多人讲好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

留学生的中国非遗叙事在全球获奖

熊猫叨叨的英文名字叫Panda Talk,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他们关注和喜爱的中国故事有哪些?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告诉记者,自2020年成立以来,熊猫叨叨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响,形式和分支团队也越来越丰富,已经先后孵化出了“熊猫叨叨”记者团、合唱团、礼仪队、非遗文化团、非洲鼓团队、龙舟队、民族文化体验基地、“行走看中国”团、美食团等,还与杨浦区、上海本地及各地高校、一些文化协会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共建了各种形式的工作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等,有了自己的吉祥物和文创,与上海三联书店联合推出“熊猫叨叨丛书”,团歌即将诞生,还在匈牙利有了自己的校友会……

熊猫叨叨团队走访浙江富阳。

对于在国交学院和其他院系就读的同济留学生来说,自从有了熊猫叨叨,“熊猫”二字对他们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人见人爱的中国国宝大熊猫,还是他们自己喜爱、有归属感和参与感的一支校园团队。去年6月,这些熊猫叨叨的成员就现身说法,专门录制了一部视频,将他们眼中的同济魅力分享给全球年轻人,为同济大学的海外招生“拉流量”。

在他们所参与和讲述的中国故事中,非遗是一个重要板块。

一方面,他们在上海杨浦以及全国各地亲身参与了各种各样的非遗体验。例如,来自法国的安蕊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2023年加入熊猫叨叨团队后,和其他国际学生一起采摘艾草、枸杞等中药材,体验艾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熊猫叨叨视频的出镜主持之一、来自埃及的苏玛则与12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学生一起,走进毗邻同济的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感受四平路街道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海派布艺画”;今年春节假期,又有多名熊猫叨叨成员和杨浦区其他高校的留学生一起,来到中国武术博物馆、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笔墨宫坊,体验中国武术、码头号子、工人大锣鼓、墨锭描金等非遗技艺和表演……

熊猫叨叨成员参观周公馆并制作发布视频。

另一方面,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是许多留学生在采访中提到来华留学的“初心”,也正因此,他们天然对非遗文化充满好奇,希望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愿意把体验这些文化瑰宝的趣事讲给家乡的亲朋好友听,所以,正如孙宜学所说:“非遗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来华留学生了解、理解、融入中国生活的生动载体。熊猫叨叨从中国非遗文化中寻找题材、汲取养分、融入时代精神,以适当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对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当代,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新德里举办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其中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科技、创意与发展赋能”主题边会上,“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荣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的“未来之星奖”。这是一份来自世界的肯定,令熊猫叨叨的成员们格外自豪。

老挝留学生邓大宝说,他们以国际学生讲述中国非遗故事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竹编等非遗文化为载体,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全世界。近年来,熊猫叨叨的成员们已经走出上海,在福建漳州、江苏宜兴等体验各种非遗,让“‘行走看中国’故事班”名副其实,还以20余种语言,将视频发布在 “熊猫叨叨行走看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等10余个海内外网络平台。其中,走进雕版印刷、“孙氏太极”、中医药博物馆等多个话题最受海内外网友青睐。邓大宝表示,未来希望借助更多科技手段,发挥国际学生的优势,用更加生动和多样的方式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增强大家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

“熊猫叨叨”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深度爱好者

熊猫叨叨成立以来,累计已吸纳五六百名留学生,核心成员常年保持在100余人,骨干成员则有10余人。骨干成员都能用中文流利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感情也格外深厚,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海内外平台上制作发布中文短视频,讲述他们眼中的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加杨浦区和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年多国风情展暨全球美食节。

比如,今年上半年,熊猫叨叨新成立了一个美食团,这些洋面孔的“美食博主”可以拍摄在上海菜场买菜、做菜和交流各国美食的短视频,在乡间参与割稻等活动,也可以在区校联动的社区活动、美食节上展示家乡美食、品评中国风味。

多年来,熊猫叨叨团队成员足迹遍及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近40座城市,以中国文化、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等为载体,多维度聚焦中国。来自法国的安蕊说,这样的实地调研活动不仅能让她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她印象最深的是到山西,领略了当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建筑魅力,也震撼于高超的建筑技艺。

和安蕊一样在2023年加入“熊猫叨叨”团队的珍妮来自土库曼斯坦。在刚入学时,她曾经这样向父母描述自己眼中的中国:“我常常在网上买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同济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这里常骑自行车……”在她的影响下,弟弟不仅对汉字有了兴趣,还希望将来能到中国学习。她觉得,“要学习一门语言,仅了解字词和语法是不够的,熊猫叨叨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及其独特的文化”,所以,她加入了熊猫叨叨,希望更加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熊猫叨叨成员参观周公馆。

在熊猫叨叨,很多人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相关负责老师李钰倩告诉记者,有一个来自多哥的留学生起初虽然中文发音还算标准,但是语气不太地道、用词不够准确,听着可能会让人觉得别扭,甚至觉得被冒犯。在熊猫叨叨团队待了一阵子之后,他的变化很大,不仅人从羞涩变得开朗了,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有了进步,团队意识也增强了,从关注个人感受变为关心大家、互帮互助,也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还有了更明确的中非文化交流和传播意识。

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天赐在同济求学两年,是熊猫叨叨的骨干成员,参与各种视频和活动策划,如今,他已经回到非洲,在科特迪瓦的一家中资企业工作。对中国感情深厚并希望未来更多推动中非交流开展的他,还打算回到中国读博士,未来能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出更多的力。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7020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