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上海师大:设预备岗位 让资深教师带青年人

来源:   时间:2008-12-31  浏览:

上海师大营造教师成长“软环境”

为领军人才设预备岗位 让资深教师带青年人

本报讯 1975年出生的万颖是以“打擂台”方式晋升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的,她也因此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如今她又带领着一支更加年轻的创新团队开始向科研和教学的高峰攀登。

“打擂台”是上海师大自2002年起,为特别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而增设的预备岗制度,旨在让30岁以下拟晋升副教授、40岁以下拟晋升教授的青年教师不受岗位职数限制,凭实力脱颖而出。迄今为止,已有15位青年学者通过这一途径晋升为教授。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的现象在高校日渐明显,如何加速形成中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梯队?经过6年多的实践,上海师大形成了一套从教师专业成长到成为领军人才的有效机制。校长李进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在摸索创造既有大师引领,又有团队合作,还能激活每个教师智慧因子的师资队伍生态环境,这才是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除了为领军人才设置预备岗制度外,对于新教师,学校坚持沿用传统的“资深教师带教制”,从一开始的跟教、听课、观摩,到初上讲台的微格教学分析,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规范,缩短适应期。在此过程中,学校针对新教师群体学术水平较高但相容性不够的特点,着重加强了“软文化”建设,通过新教师宣誓、教师素养展示以及高品位教师群体特征研讨等活动,增强为人师表的神圣感和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

协调引进和培养的关系,让每个教师拥有公平的机会,是上海师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一条经验。学校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搭建了三大培养平台:为稳定中青年学术骨干,专门给年龄在35岁至45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博士学位的、有潜力但尚未担任硕士点带头人或博士生导师职务的教师设立“青年学者”平台;为40岁以下,已取得博士学位、教学效果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制定了“优秀中青年学科骨干”的评选培养方法,力图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对于35岁以下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授予“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并向教学工作岗位倾斜。

培养的同时,学校推出面向海内外的“申江学者”全球招聘计划,注重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引进政策,对紧缺学科或特别优秀的顶尖人才,学校从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高标准的引进使得学校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从外校、外省和外国走进上海师大校园的教师占一半以上,有效防止了学科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2008年12月31日 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