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应注重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   时间:2008-12-31  浏览: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化,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越来越多大学关注的重点。教育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社会需求相关的程度,高质量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复杂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更应当注重本科学生综合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传统的知识传授重于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这些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二、学校政策和制度环境,教学运行机制中的管理机制。例如学院研究所、系等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师聘任制度中教学工作和效果的考核,教学激励机制和对本科教学的保障等措施,这些因素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动力。三、师资水平。教师的水平和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的完整性比较好,但是课程与学生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联系不够紧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情况。

大学应具有重视本科教育的传统,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本科人才。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应具有坚实的基础,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的基础学科方面,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生应当掌握重要的哲学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还应该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修辞学知识,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训练,才能够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大学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设置全校性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全科主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宽口径职业教育,对于基础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基础课程实现,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联想拓展的能力。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例如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改变较为陈旧的内容,把最新的学科进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兴趣。特别是实践环节的教学尤为重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此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培养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培养具有宽厚技术的创新性人才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该从传授已有的知识,向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转变。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探索研究方式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作为研究型大学,西安交大高度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鼓励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其中主要措施是省、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律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演练,鼓励广大教师把科学研究的实践成果自觉地融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学,鼓励教师在完成科研项目后,把科研项目改为教学试验设备,借科研项目经费改善教学试验设备和条件,并在科研基础上自主设计和开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需要的现代化试验设备,以科研提升教学。

(作者王建华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12月31日 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