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山东理工大学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来源:   时间:2008-12-26  浏览:

本报讯(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崔乃林 李义勇)近日,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集团等联合申报的科技成果“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度公示。这是该校连续3年获得的第三项国家科技奖励,使该校教师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数量达到了9项。

一所地方大学为什么能够连续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说:“科研的最终目的不是束之高阁,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投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才是最终目的。”该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奉献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力求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横向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技项目,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导向,也是科研成果捷报频传的原因之一。学校成立了42家大中型机械企业加盟的校企联谊会,多次举办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科技行活动,选派几十名干部和科研人员到地方和企业挂职,与德州等地签订全面服务协议。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切入点。张学义教授的“车辆用高效率低能耗系列永磁恒压发电装置”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系列技术转让给国内30多家企业生产,使用该技术的车用发电机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在农用车领域占有大量份额;刘永启教授的“低浓度煤矿瓦斯氧化技术及装置”解决了煤炭行业长期没有解决的低浓度瓦斯的回收、利用难题,每台设备可为企业新增效益300万元左右;徐丙垠教授广泛运用于农村电网的“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形成原创性成果,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亿元。

短短几年,学校集中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端研究支持平台。学校还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008年12月26日 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