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2月
雷星晖:历史性交汇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何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百年未有之大变... -
2911月
孙宜学:共建“一带一路”迎来新节点 复合型人才培养亟需新思路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 -
2911月
朱伟珏:守护历史街区的丰富与温度
2017年,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朱伟珏教授带着学生们回到自己的“娘家”——父母所居住的南昌路街区,开启了一场面向100多位居民的口述史调研。随着一篇篇带着温度的访谈问世,凭借着对南昌路街区发展的关切与独到眼光... -
2211月
孙钧:学习、做事,永不言老,永不言晚
编者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上海高校中有一批堪称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本报今起陆续刊发一组“同济访谈录”,先介绍同济大学在“与祖国同行,以科... -
2111月
方守恩:推动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
1711月
孙宜学:我们要编写什么样的中华文化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中华民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之... -
1511月
孙宜学:积极构建“民心相通”的和谐语言生态环境
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要素和标志,也是打开一国文化的钥匙。鉴于此,《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是国家的战略性文化资源... -
1411月
李翔宁:以文化地标丈量城市的尺度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建筑毋庸置疑是文化演进的载体和固化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一定会通过它的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久的记忆。上海正是这样的一本大书,徜徉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建筑之间,上海这... -
1111月
孙宜学: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四个关键着力点
众所周知,国际中文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教学方式转型与教育理念升级迫在眉睫。但我们注意到,大多着眼局部,谈困境,并要致力于化危为机,而较少有全局审视和统筹谋划。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危... -
0811月
蒋昌俊: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