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北大陈平原教授:中文系师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来源:   时间:2010-10-13  浏览:

中文系应该被认识为“母语系”。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近日访谈中透出的意思。他说:“不能将我们的中文系跟国外著名大学的东亚系比,人家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我们是本国语言文学研究,责任、功能及效果都大不一样。”

这还说得客气。陈教授接着从中文系建设谈到了“母语教育”的问题。“怎样进行‘母语教育'',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想想。‘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普遍有才气,但根底不扎实,这恐怕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这番话可视为中文系的检讨,当然,也不妨看作对大学、教育乃至整体社会素质的批评。

提及大学,人们往往比较关注校长。这固然不错,只是有时候未免忽视了更具知识分类学意义的系主任一职。这一职位,要求对本学科的内涵、谱系、格局都有通透的了解与思考。

今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作为中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这样一个机构的负责人,自然应该出来坦然面对公众与社会,阐述中文系及中文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其中最核心的一点,陈平原说透了:事关母语与母国。

中文系的工作,当然涉及我们母语的传承与演化,并且,陈平原以北大中文系为例揭示了中文系其实可以有更高远的追求———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效地介入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不仅仅研究本专业的知识,还关注社会、人生、政治改革等现实问题,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过,陈也相当清醒。他承认,1990年代以后,这个国家的社会科学比人文学科发展得好,影响国计民生以及政府决策的,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不是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中文系师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更多的是体现“位卑未敢忘忧国”,有责任,有担当,力量却不太大。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