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暑假来大学生实习成难题 想要个机会咋这么难

来源:   时间:2010-07-20  浏览:

暑期来临,许多在校大学生纷纷投身到“实习大军”中,期望为将来的就业增加一些筹码。可是,想要获得一个好的实习机会竟也成了难题。在大学校园里,和就业难一样,实习难渐渐成了大学生们讨论的话题。

学生倾诉:托关系零薪酬 实习“一岗难求”

哈尔滨商业大学大三学生郭佳决定这个暑假不回家了,从6月下旬开始就上网找实习单位,可找了半个月,吃尽了闭门羹。郭佳告诉记者,他曾满怀憧憬去了一家大型企业,还准备了一套毛遂自荐的说词,可是连大门都没进去。之后,他致电该企业人事部门,可没等他做完自我介绍,人家便直截了当地说不接收实习生。“找工作都要有实习经验的,可都不接收实习生,这是多么矛盾的事啊。”郭佳向记者抱怨。

据某招聘网站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会首先关注其实习经历和表现。有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将会获得更大的录用机会。因此,当下的实习可谓一岗难求,为了在求职中增添砝码,大学生找实习岗位可以说全家总动员,托关系、搭人情,情愿“自掏腰包”,零薪酬到各企业实习,以求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法律专业的王悦在这个暑假托关系找到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实习,一个月的时间,要支付给这家公司500元的实习费。王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来回车费、吃饭,一天最少要14元,这个月实习下来零薪酬不说,还要倒贴近1000元钱。有的同学去了外地,还要租房子花费更多。”如果真能得到实践锻炼,花点儿实习费也值了,可王悦每天的工作却只是打杂。王悦说:“公司根本不会让实习生参与案子,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实习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企业苦衷:培训难留用难 企业不合算

据网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仅有5%左右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企业大多是三资企业,且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不是不想招实习生,我们也有苦衷啊。”王女士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她的话颇具代表性。她说,大多数实习生到公司第一个月基本帮不上忙,公司要指派专人带,还要占用电脑等办公资源,实习期间,实习生万一出错或出现安全问题还得公司承担责任。再者,由于大学生实习时间比较短,刚有点上手,实习期却结束了。“企业要讲成本、讲效益,公司对实习生投入了培训成本还没看到效益,人就走了,谁会做这样的‘买卖’!”王女士说。

对于记者提出的实习就是打杂的疑惑,某银行大堂经理给出这样的解释:金融类专业的实习不同于传统的医学类、师范类专业,只要跟着老师听课、模仿就行了。银行不可能把涉及到现金等一些核心业务拿出来给学生实习,而一般的企业也不会让实习生来给他们做账、管钱的。另外,有些公司从事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还涉及到技术机密的问题,更不能让实习生参与了。

专家呼吁:建立制度 确保学生实习权

针对很多大学生实习难的情况,有人力资源专家建议,政府应建立实习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有目的的为刚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实习生敞开大门。在法律方面,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规范,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学校和企业应联手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平台,以供在校学生实践锻炼。”有网友认为,“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得很好,每个学校都有实习基地,而有些本科院校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往往比较松散,“不管学生是否找到适合的实习单位,只要有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考核表上盖章,就可以得到实践学分。”建议各高校借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大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哈市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张老师建议在校大学生理性对待实习,提早确立职业规划,让实习真正成为未来求职时的筹码。张老师解释说:“有些学生的实习与将来要应聘的工作相距甚远,不是很有价值。譬如你要做财务,家教的经验就没有价值;你想从事研发,服务生的工作也不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积极主动,切忌被动等待工作。”张老师认为,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接触不到公司的核心内容,但是,对于所谓的“打杂”工作也不要轻视,这些工作是在职场中生存的基本技巧,打杂能让实习生跟更多人接触、交往,可以从中积累与人打交道的技巧与经验。“不管什么样的实习岗位,都是与在校读书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既然花了时间,就应该尽最大努力。”(记者 夏雪)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