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牛琪)北京大学历史系6月30日举行“中美历史学者恳谈会”,在讨论全球化时代的史学教学时,双方学者注意到电子化资源的出现和信息传播的即时化和全球化,对传统史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恳谈会上,中美学者围绕3个方面发表和交换了意见:美国和欧洲史学现状的介绍;反思中美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过程及其利弊;讨论21世纪史学研究和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讨论全球化时代的史学教学时,双方学者都注意到“代沟”的存在,即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和对历史的认知,都与过去数代人极为不同。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系美国研究讲席教授莉斯贝特·柯恩表示,美国史学面临着一种危机:美国史学训练继续强调和要求学生做精细的专题研究,但学术专著的出版近年来因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青年学者的成长和专业史学的发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兼则指出,中美史学研究交流中存在着一个交流“不平衡”的现象,即英译中的史学著作远远多于中译英的著作。他认为这种“不平衡”对中美双方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某种负面影响。
对这种“不平衡”,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认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其根源在于不同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分量不平衡。
在其后进行的《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新书发布会上,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往美国等地攻读历史学,后进入美国大学任教的中国旅美历史学者们,交流了关于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异同、全球化时代海外学人的身份认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