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 在很多中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复旦105周年校庆前夕,杨玉良校长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记:功利就摆在眼前,学生要就业,老师也有职称和收入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杨:现在我们学术至上的精神坚持得不够。再看看当年西南联大,那时学者也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啊,但当时为什么就能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所以说,现在缺的是精神。
作为教育来讲,就业是一个结果,但不能把就业作为目的,本末不能倒置。就业不是一个学校能包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系。
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
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都显得很保守,剑桥、牛津、耶鲁都是以保守著称的。
所以,大学教育不能纯粹为了就业。学校教得好不好,学科布局合理不合理,招生太多或太少,社会经济情况如何,企业的用人理念,学生的选择和就业观念……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就业的情况。高校不能像农民,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