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其比例已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3。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地处省会之外的地级市,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步履维艰。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办越红火,重点大学则向着“有特色高水平”挺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就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该如何定位呢?
西昌学院院长的困惑
2009年年底,四川省西昌学院院长夏明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艰难处境和走出迷茫突围的决心。
“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夏明忠为这些问题所困扰。
国家和省级的一系列建设项目,很难惠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新建院校的生均拨款仅为重点院校的1/2甚至1/3,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夏明忠说。但是,在各种评估以及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又不得不与名校和老牌大学在同一平台上应对大众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还受到了来自高职院校异军突起带来的强烈冲击。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除政策的扶持和较大投入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较为灵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鲜明,教学针对性极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生源和就业有很大的优势。
“在农业人才培养上,我们比不过四川农业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上,我们比不过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院、内江师院也比我们强;要是比就业,现在的高职院校也比我们红火多了,甚至录取分数比我们二本院校还高。”在事实面前,夏明忠深感焦虑。
像西昌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由专科学校与成人高校甚至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区域优势不强,教育资源相当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尽管在引进人才公告上承诺优惠条件不少,但因资金短缺及地理条件限制,最终难以落实,导致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不高。
“引进高层次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成了中心城市高校高职称、高学历师资的输送地。”夏明忠自嘲地说。
一般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公众认可度偏低,因而导致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和新生报到率不高。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社会性制约因素。
新建本科应如何定位
“目前,高校办学过程中的办学模式趋同和攀升现象突出。一些学校无视社会对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特征,不顾及自身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不去努力寻求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合部、对接点,而是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做大与升格。”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说。
如果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学校的办学定位也就决定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办学层次上,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升本”,本科院校热衷于“升硕”、“升博”;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学校规模大和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在办学目标上,片面追求“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和“国际化”;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差别小,教学用的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学生的知识结构几乎都是“宽口径、厚基础”。王康认为,上述问题导致学校发展定位上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彰、同位竞争、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008年四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提出,四川省高校专业覆盖面不广,重复设置较多。全省42所本科院校中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有38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有33所,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布点数超过25个。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急需的短缺专业,在本科院校却没有地位。比如说,建筑、机械、冶金、交通等工科本科专业,培养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009年上半年,夏明忠带领西昌学院的管理团队走访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机电学院、上海商学院等本科院校。一圈走下来,他发现:“上海这些本科学校采用以技能培训、实践实训为主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学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夏明忠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味地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办学模式,或者与名牌本科大学进行全面竞争都是不适当的。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智选择。
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不思进取”饱受诟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会做川菜,学生就只能吃川菜;如果学生想吃粤菜,教师就会说不会做。
“教师还不能‘社会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学习什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自觉度不够。”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周雪峰说,“高校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专业,改到痛处是教师。要改变教师‘以我为本’的传统思维,就会涉及到教师观念更新之痛,教师利益调整之痛。”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学校不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缺乏需求支撑,“该砍的旧课程砍不下去,该开的新课程开不出来”。
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工程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和探索。但是,该院院长周定文认为,这些仍然是在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下进行的零散式的改革,缺乏系统性,没有真正触及高等工程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本质,即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如何更好地满足产业界对高等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般来说,我国工科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完成工程师职业教育,成为合格的工程师。
但是,我国的企业一般都希望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特别是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产生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社会的价值取向也给地方本科院校极大的冲击:不上本科上高职,不选复读选高职;不重学历重技术,不要面子要实惠。
夏明忠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压力与机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本科教育之林,必须走自己的路,高扬“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旗,其核心就是要突出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性”,“眼睛向下”,为地方服务。
夏明忠说,传统本科教育经验与高职教育的经验结合,可能会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带来新的提升,可能会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夏明忠看来,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既不是传统本科教育的学术精英型人才,也不是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在时间上的简单延伸;既具高等本科性,又有高等职教性,集学术、技术、职业于一身。
这样的定位是否显得不伦不类,或者仅仅是“(高职+本科)÷2”的简单构想?本科教育是否应该更多地偏向于应用型?在今天的教育界,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