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去年教师节前去35中听课,在和教师的座谈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每每想到这些,就感到很内疚”。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很多,有教育体制问题、教育思想问题……我想,教育缺少选择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前不久参加一次教育沙龙,一位教育社会学博士发言说:在中国,有40%-5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中学生里有多少人不喜欢他们现在的课程?不喜欢他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对此,我没有做过统计,但就我所接触的学生确实大有人在。何以至此,我想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太缺少选择!看看我们的中学课程,大多采取的是“食堂制”,给你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超市制”,你需要什么,你选择什么。难怪我们的学校会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
思考当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几年前,我到美国去考察教育,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学生的选择意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莱克欣吞中学校长的介绍,他们的新生入学后,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学什么课程。每一门课程都会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所以你还要为自己选择在什么时间学——是在每天上午还是下午,是在这个学期还是下个学期;就是同一门课程,还会有不同教授的老师,所以你又得选择你能接受的讲课风格与个性的老师;再下来就是同一门课程,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有大课、小课(大课90分钟,小课52分钟)之分……总之,在美国的学校学习,首先你得学会选择,学会选课程,选老师,选教材……正因如此,在美国的中学里,开学的前两周最热闹,学生们要在这一时间段完成选择。如果在两周内发现自己不喜欢某个老师,可以拒绝去听课,重新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老师。在美国,可以说选择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的选择,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新理念。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也一定有特别适合他做的东西,只要他去寻找,去选择,就能找到;只要找到了,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激情从心里往外冒。可惜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并不这样想,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我们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课程不是自己选的,每个学期第一天,学生把课本领回来,然后是课程表,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得跟着学,跟着老师做功课,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进而,不少学生心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躁、紧张、恐惧、精神失常,甚至自杀……难怪有人呼吁,学生的心理越来越不健康,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此作一些深层次的反思吗?我们的教育能否多给学生一点选择!
当然在讲教育选择的同时,可能有人会指责我,北京的择校风就够厉害的了,你还要推波助澜,但我讲的选择不是这个层面的东西,我讲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更多的选择 。这几年,人大附中开出一百多门选修课,就是要实现我们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2010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之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将引领教育新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的选择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纲要吹来了教育选择的春风。早在几年前就听说上海的晋元中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的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这种“套餐式课程、走班制的教学方式”,为晋元中学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由此可见:选择教育,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