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论文掮客”葬送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来源:   时间:2010-04-13  浏览:

如今许多人把论文视作一种明码标价、公开买卖的商品,有些人把论文代写、代发当作一种牟取钱财的途径。(《武汉晨报》4月12日)

为什么中国教育迟迟不能振作起来,特别是高等教育远远不及国外的大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国教育与中国食品一样,掺入了太多的“三聚氰胺”。试想,连学习成果都可以是假的,那么,“毕业等于失业”就不再稀奇了。

在当下以毕业论文为基础,断定一个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如何把论文写的漂亮就是大学生毕业前最为头痛的事情。因此,聪明的商家总是“磨刀霍霍”,从英语四六级到研究生考试,从教授论文的抄袭剽窃,到职称评比的论文买卖,这种单纯的数量评比很快便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论文掮客,在论文买卖过程中,论文掮客联系买家、写手和论文买卖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至于为什么“论文掮客”如此吃香,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小小的一次投资买卖,可能换来的是升职加薪以及声名远扬,当然包括学生们最头痛的毕业论文问题;既然连教授们都对于论文抄袭、剽窃以及各种形式的摘抄乐此不疲,那么一个学生的一次两次小聪明似乎也就说得过去。

然而,作弊总是不对的,好比纵火杀人也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一样。一个出钱,一个出主意,这完全符合市场的交易法则,看起来没什么不对,可是当思想成为一场赤裸裸的交易,损害的必然是教育的尊严与价值,长此以往,必将透支教育的未来,被市场埋葬。

在我看来,出卖思想比出卖身体换来的铜板更加恶臭。一个毫无节制地挥霍自己思想的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化人。其实这些掮客,也往往是“先百度后谷歌”,再复制粘贴,删删改改才拼凑出一篇论文出来。内容尽管精彩,但内涵却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修改版罢了。

凡是有因,腐败往往是不完善的制度培养出来的“弗兰肯斯坦怪物”。这些“论文掮客”其实就是中国教育制度以及其他各类评比制度下衍生出来的恶果,这也在提醒我们,改革评价体制迫在眉睫,否则,葬送的不只是现在的信誉,还有未来。 (张东宁)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