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教授视角:应推进高校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来源:   时间:2010-03-22  浏览: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改革高校管理模式,学界讨论多年的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正进入公众视野。

那么,“去行政化”究竟“去”什么、怎么“去”、“去行政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现代大学应该距离“行政”有多远,近日,这些问题在高校和社会公众中引起热烈讨论。

高校行政级别要不要“去”

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判断一所高校是不是重点大学,除“211”工程、“985”计划等关键词外,“副部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有30多所高校是副部级。

高校的行政级别要不要去?自从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这个问题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应该保留,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通过一定的级别来体现大学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不少教授赞同纪宝成的观点。甚至还有人说,我国的副部级大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不应该有行政级别。前不久,在中国政法大学专门就《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举行的研讨会上,该校一位教授发言指出:大学在社会上应该是另外一种评价体系。不应该对应行政级别。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对大学的管理是一个好事。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着眼点都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否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并不是关键。不少高校校长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不要把大学当成行政机构的延伸。

改变高校管理模式能否成为关键

相对于社会公众热议的行政级别要不要保留这个问题,高校教师们更关注的则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一些人甚至认为,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有望成为下一轮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在高校资源分配当中,评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通过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等。“这实际上是利用评审方式实现资源分配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树忠说。他认为,如果高校为了争取资源,整天忙碌着填报各种申请,以获取荣誉、机会、评价和地位,怎么还能安心再去真正从事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呢?但是,如果不围绕各种项目转,不去申请,高校就拿不到钱,老师们没有相应的资源,也没有办法安心搞研究、做学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