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如何启动?

来源:   时间:2010-03-16  浏览:

今年年初,温总理在座谈时提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教育家办学”、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说的基本是同一件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命题,切中了大学行政化、功利化弊端的要害。

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经理(厂长)没有经营自主权的企业,不被视为是现代企业。由此再看大学,国内大学的官味越来越浓,面目逐渐模糊,对于“现代大学制度”,人们颇感陌生。

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从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旨,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与行政机关和企业完全不同,由此形成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为特征的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正是这一制度,形成大学“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品格和风貌,使得大学能够成为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源泉。一个没有奠定学术自由价值,教授不拥有学术权力的大学,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更遑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需要特别认识的是,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如同现代企业制度一样,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制度,为世界各国所共享,具有一种普世价值。2007年,OECD(经合组织)专家组对中国访问,在考察报告中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就必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这是因为只有自治的机构才会鼓励创新、欣赏魅力、回应需求,而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才能成就世界级的大学。”其实,这一制度我们并不陌生,它在中国也曾长期有效地运行过,造就了西南联大这样的教育奇迹。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新焕发中国大学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重建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术本位的管理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对此,我们不仅有非常丰富、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玉”,而且有一个可以继承的五四教育文化传统,并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具体的改革,首先需要通过政府转变职能,打破高校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依法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法治框架中高校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实行校长职业化;建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大学评估组织等中介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估和拨款;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逐步取消高等学校的行政级别等。此外,要建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大学理事会和大学章程,实行政学分离和学者的民主管理,建立良性的学术生态,使大学成为能够“安心读书”、“潜心学问”的场所。

当然,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无所作为的庸俗心态,突破相关的观念障碍和制度障碍。鼓励试点是制度变革重要的启动机制。在一些制度难以整体改变的情况下,应允许和鼓励一些高校、地区自行探索、试点。如果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拿出1所高校进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改革的试点,那么全国就有30余所高校不同的实践,假以时日,必定能产生有价值的经验。

以开放促进改革是另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大规模地引进多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境外办学和合作办学,对于打破我国单一的管理体制,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经济领域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于教育改革同样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