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尤歆飞、张海盈、曹子琛、刘昊3月10日报道:高校专业设置落后,分类不合理,影响毕业生就业?大学扩招将导致更多人去“养猪”?如何缓解“择校风”?近日,教改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来自企业的政协委员认为,不少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导致学生学的东西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难以找到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持不同看法。“学科专业方向不是简单机械的,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告诉东方网记者,学校将努力提升质量,加强师资力量,推进师德建设。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上海东北片的9所高校将进行合作,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跨校选修,选读自己所需的课程;同济大学还和许多创新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学生借助学校提供的资源提高综合素质,选择就业方向时才会更从容。”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也抱有相同观点。“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无关,他们依然做得很出色。”陈群说,“专业有时只是一块敲门砖,好企业往往更青睐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告诉东方网记者,学生如果把自己“框”在所学的专业,知识面会很狭隘,一个热门专业可能几年后成为冷门。现在的学校应重视欧美式的“博雅教育”,为学生带来完整的文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则认为,学校除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社会舆论宣传也应形成较好的环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地找到工作。
对于新《教改纲要》中提出202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40%一说,不少政协委员纷纷摇头表示:如果盲目扩招,届时将导致大学生泛滥,“水分”更多。
“大学的扩招使高校教师队伍紧张。”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表示,生师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院校的生师比偏高,教师队伍缺口大。如果教师数量不足,很难对每个学生给予充分关照,帮助学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发展规划。“《规划纲要》虽讲到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没有教师队伍规模发展的指标,我认为这个一定要补上。”
蔡达峰说,“我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难度比其它国家大得多,他们的师资在不断储备。越是发达国家,财力越充沛。我们如果要达到规划的规模,开销巨大,国家是否有足够多的财力储备?”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质疑,今后社会能否接受大学生成为20%的社会主要劳动力?这个目标还有待时间验证。当下某些大学生养猪的事件将来可能屡见不鲜。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也表示,如果通过盲目扩招来培养大学生的话,将导致大学生泛滥。许多大学生去从事诸如扫地、擦鞋的工作,这既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高等教育的失败。
“择校风”凸显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教育公平非一朝一夕
近年来,为了抢夺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国各地的“择校风”愈演愈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学生和家长对于好教师和好学校的认可和追求,突出反映了国家教育矛盾——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全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层次不齐。钟秉林说,“办好一所学校不容易,除了设施之外,它的教师和学校的校风、传统,没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表示,缓解“择校风”主要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师资配备要达到规定标准,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升学机会。“国家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举办重点学校,通过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加大投入,提高质量,逐步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完善各类招生考试,确保考生在平等的线上公平竞争,为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