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自主创新。
12月23日,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会暨科技委换届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高校科技要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作出贡献。
近年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充分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高校不仅是最有能力和条件开展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的地方,而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会上揭晓的“200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高校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服务社会作用显著提升
在今年12月初公布的48位新增工程院院士中,高校有20人,占41.7%;35位新增中科院院士中,高校有19人,占54.3%。目前高校共有两院院士624人,占两院院士总数的42.4%。
高校研究人员队伍近年来不断壮大,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08年,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9.2万人;在校研究生128.3万人,其中博士生23.6万人。高校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比例超过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8个,占总数的58.3%。
与此同时,高校科技经费快速增长,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经费654.5亿元,较上年增长20.2%。
此外,高校创新基地布局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年底,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40个,占总数的6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9个,占总数的39%;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占总数的27%;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占总数的25.8%;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78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7个,占总数的70%;国家大学科技园69个。
最让高校科技工作者自豪的是,高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中,高校获自然科学奖16项,占总数的47.1%;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0项,占总数的81.1%;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8项,占总数的64.9%。此外,2008年,高校共申请专利4.1万件,获专利授权近1.9万件。
为了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者争出创新成果,向全社会展示高校科技工作的实力和水平,教育部科技委从1998年起开展了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征评活动。至今已评选12届,45所高校共12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已成为高校科技界的品牌。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中,高校科技正充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介绍说:“我们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高校建立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建立起一支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构建起适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力争取得有世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解决一批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新格局,开创新局面,为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人才与科技创新贡献。”
围绕国家目标,集中力量,组织战略性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
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同时,高校科研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在谢焕忠看来,高校要围绕国家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要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出成果、出人才、作贡献、上水平,在国家培育新兴产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
教育部科技委作为部党组的高级咨询机构,始终把积极发挥科技委思想库优势和参谋、咨询作用摆在首位。受教育部党组委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从2002年年底开始编制《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高校科技规划)。科技委调动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上千个研究群体,上万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于2004年年底成功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据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倪维斗介绍,高校科技规划对高校科技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任务作了概括性阐述,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高校科技规划凝聚了编委会对高校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宏观把握。
据介绍,科技委围绕工程教育、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现代大学功能和创新文化、大学知识应用及科技产业、创新型国家的领军人才成长、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等方面已设立战略研究的重大专项12项,其中已结题8项,在研4项;支撑重大专项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基地建设及工作实际,重点项目共立项41项,已结题26项,在研15项。
倪维斗介绍说,按照部领导对高校科研“顶天立地”的要求,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前沿领域,科技委今年先后就高校海洋科研、基础研究、跨校跨学科联合研究平台构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认真讨论,撰写了研究报告并呈报领导,将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专家立项研究。
第六届科技委在原来10个学部的基础上,增设了国防科学学部。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认为,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国防领域重大专项,为国家安全作出贡献。胡海岩建议,应当加大直属高校参与国防领域重大专项的组织、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战略研究,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战略作出基础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贡献
“组织与锻炼一支高校战略科学家队伍迫在眉睫。”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钟掘如是说。
现在国内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方向有两支队伍力量强大、贡献卓著:一是中科院,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近中科院推出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未来”丛书,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在钟掘看来:“高校拥有最多的学科、最多的专家,我们完全可以做出高水平工作,成为国家战略研究的思想库和第三支战略研究主力军。”
第六届科技委组织成立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由20位拥有战略研究丰富经历的教授组成,科技委还拥有4个战略研究基地和5个培育基地,他们前几年所作的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已经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担了高水平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国际比较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建议,要重新构建我国高水平学科特色型大学与产业的契合关系,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
“我们各学部拥有众多的专家,他们对本学科的发展始终在进行前瞻性思考。”钟掘说,“我们通过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将这几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从国家发展对高校科学研究当前与未来的需要,从如何服务于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热点领域、待突破的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形成对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形成对国家科技重要发展方向的建议、相关科技政策的建议、对国家计划的建议等,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战略研究的重要目的。”
“深刻认识国家的战略部署,保证我国在当前与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制胜,需要科技与教育作出怎样的贡献,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政策保证和形成怎样的运行机制,这是我们战略研究的一个关键内容。”钟掘表示,“我们一定要发挥高校的智力结构优势,把这件大事做好。”
2009年12月24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