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推动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力资本的因素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思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大学已越来越多方位、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大学日益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中心。
我国大学服务社会已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近些年来的情况,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行业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不仅承接了很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而且与全国各个省份都建立起了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比如,中南大学不仅为国家材料行业提供尖端的科技服务与支撑,也主动对接地方需求,为科技兴湘作出了很多扎扎实实的贡献。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促进了大学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优化改善。比如厦门大学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走出了一条服务发展、共建合作的成功路子,赢得了省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办学经费、发展空间及各类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有利地促进了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学校和学科大都经历了在服务中发现、解决问题——开展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建立新兴学科——提升学科水平的发展道路,服务开创了学科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打造了广阔舞台,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推动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服务社会应发挥大学的强项优势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应围绕大学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的职能展开。同时,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应该根据各类大学的区别而有所不同。简而言之,起码有文科、理科、工科、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区别,还有学校长期形成的服务面向的区别。在积极鼓励倡导一些偏重于应用学科的大学和学科更多地服务社会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容许另一部分以文理和基础研究见长的学校、学科和教师,少理“人间凡事”,把注意力集中到“仰望星空”上,促进社会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不断实现。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应发挥大学的强项优势,大学应只做或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少做或尽量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比如,随着知识经济的勃兴,终身学习成为社会的常态,大学应当仁不让地发挥优势,成为继续教育的中心。再比如,大学培育出的科技成果一般应转让给社会,而不是自己去直接经营企业。
大学对社会服务的过程,应该不仅仅是以其自身的智力优势帮助社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或课题,而应当通过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将其前瞻的视野、先进的理念和文化传播给社会,引导我们的社会和各个群体不断走向高雅,走向文明,在这一方面,人文社科类的学校和学科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做好内部事,外部创造好条件
为了鼓励大学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服务社会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学服务的能力,政府和社会应尽力营造更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激励和倡导高校服务社会的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当然,大学首先应把自己内部的事情做好,并主动与外部的有关政策进行衔接,用好政策,使国家和社会的有关制度设计和良好氛围的效应最大化。具体讲,大学内部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应包括:完善对教师及团队的工作业绩的全面评价标准和机制;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要体现鼓励参与服务的思想;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的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相关的经费使用和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
政府和社会层面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第一,在制定和实施大学服务社会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时给予关照和鼓励,比如,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激励和优惠措施。第二,对大学和教师的科技成果包括各类知识咨询的有效转让和使用、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让等等,提供更宽松的政策和环境。第三,对大学服务社会公益性的服务活动,匹配必要的政府专项资金和计划以示鼓励扶持。例如,对涉及农村、偏远欠发达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弱势产业的各种科技及智力服务活动,因其社会效应远大于直接经济效应,甚至因其服务对象的原因,根本就无法取得相应的报偿和成本,国家可将相关的扶持措施与大学的服务工作匹配起来实施,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大学在服务方面的智力优势,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有关扶持措施的真正落实。第四,对大学综合社会贡献的评判标准和机制应更加科学完善。从宏观上看,大学服务社会意义重大、贡献巨大,大家都能够认同,但具体贡献如何全面评判,如何精确计量,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对大学总体工作业绩的评价,也会影响到拨款和资源配置,因为我国现行体制下,高校基本没有科研事业经费的拨款,学校所有科研经费都来自纵向的国家科研基金或横向的企业科技项目经费。
作者牛燕冰: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巡视员
2009年05月30日 《中国教育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