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主创新优势,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在区域创新、企业科技进步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助推武汉经济腾飞。
一、构建创新链体系,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为主线构建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高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体系,形成在先进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具备较强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技术辐射源,带动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以光电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光电创新链体系,从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物光电子和国防光电子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正成为国家光电子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和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重要技术源头。脉冲强磁场装置将为现代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必需的脉冲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必将促进冶金、高温超导、特殊材料、生物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了服务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整合创新药物研究力量,努力完善新药研究创新链体系,正在联合武汉大学等相关单位组建武汉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目前,学校申报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获准立项,与武汉大学联合申报的“创新药物”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综合性大平台项目也取得新的进展。
二、发挥科研优势,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湖北区域创新体系、特别是武汉8+1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面”和“质”上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学校将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武汉8+1城市圈的区域创新,已与黄石、孝感、仙桃等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承担完成湖北省和武汉市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项目2000余项。
学校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提升创新服务质量的着力点。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大学科技园已有华工科技、天喻信息、华工电气等学校科技企业入驻,成为光谷区域创新的一大亮点。同时,在光谷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校在激光领域的源头辐射作用,以各种方式衍生发展了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和数十家中小激光企业,形成了“华中激光产业”的集群效应,使武汉光谷成为国内领先的激光产业基地。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学校实施大企业合作战略,充分发挥在先进制造、光电子、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方向科研优势,与武汉市主导产业相对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学校已与武钢集团、神龙公司、中烟集团、丝宝集团、武重集团、武船集团等100多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共承担企业委托项目5000余项。
2008年,学校与武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组建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同年,由翰名教育科学基金会捐资330多万美金建设创新研究院大楼,推进新能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装备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自主开发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已向江铃汽车、江钻股份、东风汽车等60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了10万多套,带动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提升。这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校与武汉重型机床厂共同开发的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加工螺旋桨复杂零件,打破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学校与武汉神龙汽车合作研究“降低R33车内行驶噪声”等,用于爱丽舍汽车更新换代新车型中,性能较大提高。学校与武汉烟草(集团)共建“烟草化学研究室”,共同研发国内首创的“新的烟用香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立足自主创新,孵化高新技术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地方创新能力和水平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责任。学校率先提出“四级跳”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学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成功孵化出华中数控、华工激光、开目软件、达梦数据库等一批高技术企业,极大的提升了武汉市的创新产业水平。
2009年05月22日 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