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人民日报教育论坛:自主招生走在阳光下

来源:   时间:2009-03-26  浏览:

自主招生,从一开始就万众瞩目,因为它是背负着厚重的使命起步的,推进大学自主办学,突破一考定终生、使高招录取结构多元化;自主招生,从一开始就质疑声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条件下,如何推动自主招生整体推进?在社会诚信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与公正?2003年至2009年,从22所到76所,自主招生,在探索中一路前行。

作为教育部首批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着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优化报名方式,严格监督机制,完善测评机制。结合多年来的自主选拔工作实践,我认为,应以多元化评价、多元化选才、多元化培养为原则,逐步完善这项制度。

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自荐”与“中学推荐”是目前自主选拔录取的主要途径,如何甄别所推荐学生中没有所谓的“关系户”“条子生”,仅靠高校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过去的几年中,各试点高校纷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自主选拔录取工作平稳,社会反应较好。在以后的改革中,特别需要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和诚信体系、监督体系建设,以保障此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

高校可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学生素质评价的经验,继续加强对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法研究,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美国大学录取新生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通过推荐信、个人陈述、面试以及课外活动等诸多方式考察学生的修养、个性、兴趣以及专长,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专长。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对人才认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也较好地遵循了人才选拔的规律。我国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实施的最终目标,招生工作还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随着生源类型的多元化、学生发展方向选择的多样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逐渐打破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和特点的不同,因材施教,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高校还缺乏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入校后的培养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这样的评估机制,可为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研究与探索方向;若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生源地中学,也会为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更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作者张晋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9年03月26日 人民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