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端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来源:   时间:2008-12-29  浏览:

教师教育:在历史的起点上跨越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报、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于2008年12月13日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的60多名代表,围绕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论坛致词】

浙师大党委书记、校长梅新林:明确定位 办出特色

当今的中国,教师教育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日新月异的基础教育事业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对教师教育寄予殷切的希望,党和政府对办好教师教育更加重视。当前,国务院正在组织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

在这时候举行“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总结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和经验,研究探讨中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相信,本次论坛对于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研究和繁荣,一定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把对30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而回顾历史,而是从中获得启示。中国教师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今天系统地梳理和总结30年的历程,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中寻找历史启迪,二是从中寻找理论借鉴。

要坚持国家的顶层设计、学界的理论探讨和学校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国家清晰的制度设计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学界的理论成果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支撑,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实践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实现前提,三者缺一不可。

从现状来看,国家顶层设计从总体思路还是清晰的,但转型过程当中,特别是从三级师范转向两级师范过程当中,把中师这么好的传统丢失掉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又如,让综合性大学参与到培养教师的主体中来,参与方向是对的,但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成为教师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考了心理学、考了教育学就可以了?能不能借鉴国外的办法,4年综合性大学再加1年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还有,推行“4+2”等高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办法,而招生指标几乎全是从考研指标拿出来的。这就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改革是机制外的。二是名额是必然有限,保研人数不可能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特色化和多元化之路。特色化我们好理解,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关于多元化,部属跟省属师范大学的使命、任务、定位是不同的。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也不一样。浙江省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还有26个欠发达县、3个海岛县,那么他们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当地社会的经济需要、根据自己对教师教育的理解、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定位,来走多元化之路的话,全国的探索会大大的推进一步。

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刘仁镜:搭建平台 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发展迅速,业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几代教师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更是党和国家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并扎扎实实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系统总结和反思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探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有弱化的倾向、缺乏国家层面的教师教育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有待完善等,不仅是推进中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对促进中国教师教育快速、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参与在其中,和浙江师范大学一起举办“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

综观当今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可以看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第一,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优先发展教育,对教师队伍从量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质的急需,对教师素质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第二,以法律法规形式使教师教育制度化,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度建设为教师教育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是许多国家共同的做法。第三,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从由独立的封闭的师范学校定向地培养中小学教师,走向由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类型的学校为主,师范院校参与的非定向培养师资,改单一、封闭、定向的模式为多样化、开放、非定向的模式。第四,系统开展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改教师教育的一次性、终结性的培训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第五,着力提升教师教育层次水平,推进教师教育的大学化。第六,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加强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联系,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中国教师教育应该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大力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从教师教育大国变成教师教育强国。促进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新闻人的责任。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中国教育报和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此次论坛,为专家学者们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作一点贡献。中国教育报也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生动、深入、动态地报道教师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庄辉明:担当起创新的使命

面对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教师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我国,凸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是重点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师范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要义。同时,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也是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要着重加大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力度,增强其服务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的力度。

其次,在实践层面,健全教师教育机构、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师范大学作为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教育机构,应重点发展教育学科,不断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是培养高水平教师人才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师范大学一方面要创新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国健:持续改革的挑战与出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大学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变化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即师范大学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新世纪师范大学的改革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深对综合化的理解,提升综合化的内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第二,确立各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定位,建立多层次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中国的地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要完全实现师范大学的综合化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目前应根据地区差别、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保留一大批四年制培养模式的师范院校,同时一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向综合化发展,保持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第三,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开放、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专业的内涵。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和教育新技术发生诸多变化和改革的时候,师范大学更应发挥其优势与特色。

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朱旭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分为3个阶段。1978年-1992年的恢复期:教师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1993年-1998年的发展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从7个方面进行了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1998年至今是成熟期:教师队伍进入了专业化的发展阶段。而翔实的数据印证了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我国义务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就。这一成就恰恰是教师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同时,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尤为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师资资源分布失衡,城市超编,农村教师紧缺,全国代课教师37.9万名,而31万名在农村;教师培训效能有待提高(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差大),缺乏准入机制和质量评估;教师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改善,教师资格制度急需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非常紧迫,待遇偏低。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明:创建教师教育学新学科

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也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教育能否在新世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倘若可以,那么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其学科体系该如何构建?在实际需求及其运作过程中该怎样进行教师教育学的立论、著述、建学?这无疑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困惑及重要课题。

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相互矛盾的运动。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层出不穷。教师教育研究者理当关注教师教育学科的开拓创新,有必要对教师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安身立命的理据及其合法性进行理性思考。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等角度,对教师教育学作出较为清晰的学科界定。创建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学离不开 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有必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观点综述】

来自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华南师大、中国科大、上海师大、中山大学、浙江师大、天津师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省部分中学校长共60余位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与经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创新举措、发展的战略前瞻3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对中国教师教育的评价。浙江师大党委书记、校长梅新林教授认为,教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师范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构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规模的扩展、教师教育条件的改善等诸多方面。譬如,高等师范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能力不断增强。与1980年相比,2006年在校生人数增加了5.3倍,毕业生人数增加了7倍多。

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创新。华东师大副校长庄辉明教授认为,应重点发展教育学科,不断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师教育体系。

华南师大党委书记王国健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师范大学的改革要注意几个问题:确立各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定位,建立多层次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开放、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师范大学应发挥其优势与特色,使师范生从事教师教育较其他人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浙江省金华一中校长高亚军说,师范生受到的学科教育非常单一,不能胜任综合教学。师范大学应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师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中山大学黄崴教授认为,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大学化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学生优势、资源优势。综合性大学要发挥在推进教师教育发展方面的优势。

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上海师大陈永明教授指出,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教师教育学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在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就教师教育政策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标准、教育体制等问题作了发言。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中心主编李曜明认为,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并对“教育学、心理学通过了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制度提出质疑,难道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吗?

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要强化所有教师教育机构的原有办学优势与特色,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更多的有条件的机构参与教师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杨天平 王宪平)

2008年12月29日 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