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校长用思考推动大学发展

来源:   时间:2008-12-18  浏览:

——兼评几位大学校长探索大学发展的相关著作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校长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纵观国内外成为一流大学的高校,其背后必定有一位杰出的大学校长在发挥作用。如果说大学校长是大学灵魂的话,那么大学校长的治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则是这个灵魂中的灵魂。近年来,我国一批大学校长也开始结合着自己的办学实践,系统地思考如何才能办好大学。一批大学校长著作的相继出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源于实践的思考

更具价值与推动力

大学校长是个身份颇为复杂的群体。说他是官员,他又不完全是官员,说他是学者,他又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学者,当然,大学校长也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教师。可以说,大学校长是官员、学者、教师和改革者、探索者、实践者等多种身份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的身份,恰恰有利于大学校长系统思考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的这种思考有别于一般专家和学者的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更多的是结合着相应的办学实践的思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思考。大学校长关于大学思考的论著,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价值,也更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近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大学校长如何才能办好一所大学?很多专家和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这方面的论著,但这些论著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源于很多作者本身并没有大学办学实践。靠没有大学办学实践者的论著来指导大学校长如何办学,对推动我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有关的理论也是如此。近年来,一批由大学校长撰写的对大学思考的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不仅是他们对新时期如何办好大学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理论上的思考。可以说,这种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思考,都是他们作为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等最直接的体现。

刘道玉

独立思考的态度与精神

20世纪的后50年,著名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有两个人知名度最高,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李达因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身份,因其和开国领袖的特殊关系,因其对马列主义及哲学的深入研究而蜚声于世。刘道玉何以与李达一样蜚声于世?读读《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书,也许便能得到答案。

在最近几年大学校长关于大学思考的若干著作中,也当首推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所著的这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分量最重。刘道玉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先后任武汉大学助教、讲师、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等职。刘道玉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首个在世时出版自传的大学校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刘道玉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2005年9月,刘道玉著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既可以看作是刘道玉的一部自传,也可以看作是刘道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深入、系统的回顾与思考。《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书,既可以作为后人了解昔日的武汉大学是如何成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系列改革的窗口,还可以作为广大青年学子励志教育的读物。

刘道玉不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也用较大的篇幅记录了自己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所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探索。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自传是人生经历的再现,做人要讲真话,写自传也必须秉笔写实,否则就不具有历史的价值了……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请求你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待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培植和发扬的可贵的精神!”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读刘道玉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这本书,也让人下意识地认识到,重点大学的改革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重点大学校长的思想解放程度,也应该走在全国其他类型大学校长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重点大学的引领作用。

杨福家

带来高等教育新视野

在大学校长对大学思考的若干著作中,被称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第一人的杨福家,也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位。

杨福家中外大学校长的任职经历,决定了他对大学思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际视野。

杨福家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让人“耳目一新”。他上任伊始出的第一招,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于是,老牌的复旦大学出现了不满30岁的教授,30多岁、40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当时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在全国高校中是最年轻的。

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杨福家曾激情澎湃地公开宣布:“复旦大学应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她的烙印。”复旦是不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烙印现在也许还不好说,但杨福家却真真实实地在复旦留下了他的烙印。从2001年起,杨福家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该校第六任校长,这也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学者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任职经历,不仅给了杨福家看教育问题的国际视角,也让他更加系统地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他不单在思考,还在行动,“我经常比较中外教育状况,越比较越觉得有问题、感触越多。说出来、说真话是我的责任”,他多次在会上、在演讲中、在文章里,直言抨击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

《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一书收录了他的40余篇演讲和文章,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青年学生培养、高等教育如何为国家发展服务所提出的一些非常成熟的见解。有些文章在收录到该书时,杨福家又做了相应的修改。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随之而来。读《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一书,不仅能了解到国外一些知名高校的办学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审视和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

地方高校

实现发展新思路

除了刘道玉、杨福家等知名大学校长外,一些地方院校的大学校长对如何办好大学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这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大学校长有关著作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陈育宁所著的《体验大学》一书,被称为“一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与实践的记录”。陈育宁,做过中学教师,担任过基层宣传部副部长,此外还先后担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主任,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

《体验大学》一书收录的是陈育宁在宁夏大学工作期间的70篇讲话和演讲稿。该书从“把方向、出思路、定规划、抓干部、带队伍、搞协调、抓主体、促发展”8个方面,集中反映了陈育宁的办学思想和治校理念,也记录了宁夏大学从一个规模较小、校区分散的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办学实力较强、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学的过程。在《体验大学》一书里,能发现陈育宁对学生和他的关系的注解,一是师生关系,二是朋友关系,三是两代人的关系。学校的开学、毕业两个“节日”上,陈育宁每次典礼都亲自演讲,实践了梁漱溟所说的帮学生走人生大路。

与陈育宁一样,盖国强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历。他当过工人、参过军,先后担任过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等职。《大学十年》一书是盖国强在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10年间对如何办好大学的总结和思考。

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东农业大学,当时在校生只有几百人,却出了5位院士,并有3位专家获得了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可以说,《大学十年》一书是盖国强对新形势下如何办好高等学校、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的探索和思考的总结。在盖国强看来,大学不仅要融于社会、服务社会,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大学要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要讲文化,注重在文化层面上做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工作。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作为教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校长眭依凡对大学有着自己较为系统的研究。《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不仅是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我国大学校长所著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大学的著作之一。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中的主体,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办出特色,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处理发展与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等,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体验大学》、《大学十年》、《大学的使命与责任》3本著作,不论是对地方综合大学还是专业特色鲜明大学的办学,都有借鉴意义。

民办高校

瞄准一流私立大学奋进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全国有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34万人。以上数据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格局是以公办高校为主导,尽管民办高等教育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民办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仍难以与公办高校相提并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尤其是公办高校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债务负担过重,机构臃肿、人员庞杂,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缺乏大师级的重量人物等。公办高校如今存在的各种弊端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国有企业身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世界一流大学中不少都是私立大学,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不少也都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建设和发展的目标。灵活的办学机制也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办高校在内部运行上有些类似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活力也同样在民办高校身上得到了体现,即机制灵活、效率高、执行力强、办学定位准、敢于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也更有利于从体制上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

在民办高校校长对大学思考的若干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所编著的《成功素质教育论集》一书。作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这所大学的创办者,赵作斌也在系统地探索着大学如何培养成功人才。他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成功素质教育论集》一书,除收录了赵作斌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与办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外,还收录了学界同仁对成功素质教育的评论,阐述了成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在赵作斌看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不是“硬件”的落后,更重要的是“软件”的落后,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在他提出并践行的“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的思想之一为坚持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专业素质教育的一次大胆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比已达到64。

我国的民办高校要想早日成为东方的“哈佛”,不仅要有办学硬件做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后者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许是《成功素质教育论集》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成功素质教育论集》出版一年后,赵作斌对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的另一本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也于近日公开出版。

相关链接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杨福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体验大学》,陈育宁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大学十年》,盖国强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大学的使命与责任》,眭依凡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成功素质教育论集》,赵作斌著,长江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朱建华)

2008年12月18日 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