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讲述:2008 中国大学生勇于担当

来源:   时间:2008-12-02  浏览:

2008,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在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大学生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倾力奉献,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的“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先进事迹报告会昨天在同济大学举行。9位优秀大学生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抗震:他们扛得起

一顶救灾帐篷、一袋大米,少说也有几十公斤重,平日在校园埋头读书的“书生”能否扛得起?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蒙祖海和同学们主动来到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每天需要搬运的物资至少有上千吨,学生们咬咬牙:“我们扛得起!”从5月17日到22日,他们干就是五天五夜,每天需要在车站的18条车线上往返上百次,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

地震发生后,西南交通大学学生郭晨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防生救援队,赶赴都江堰市。执行任务途中,郭晨阳路过外婆家,看到了坍塌的废墟和无助的人们。“那时,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多想停下来看看呀。”但是,郭晨阳马上冷静下来:“我们要全力以赴从废墟里抢救出更多的幸存者,让守候在废墟周围的父老乡亲不再伤心。我选择走军人这条路,就应该听从组织安排。”后来,路过救援现场的父亲告诉郭晨阳,他的爷爷和外婆在地震中遇难,小郭顿时泪流满面。

灾难,曾经使家在汶川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李菊陷入无尽绝望,包括她妈妈在内的16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但是,3个月后,这位坚强的女孩被评为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站在闭幕式的舞台上,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献花。

奥运:他们展风采

面对凛冽的寒风、高海拔的挑战、蜿蜒曲折的道路,作为北京奥运的一名珠峰火炬手,中国地质大学学生袁复栋从不轻言放弃。5月8日,祥云火炬准备登顶珠峰。当攀登到海拔8100米时,袁复栋的羽绒手套不小心掉了。“没了手套,意味着手指有可能被截肢”,但小伙子仍坚持着往上攀登,幸好两位队友帮他捡回了手套。当他们行进到珠峰最难翻越的8600米高度时,天还一片漆黑,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袁复栋的心“咚咚”跳个不停,手脚都在发抖。但他想到这是为了奥运而拼搏,就鼓起勇气,踏上梯子,死死地拽着绳子,一步一步地跨越难关……

被称作“眼镜飞人”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胡凯,是北京奥运会出场比赛最多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奥运男子百米第二轮比赛的运动员;在男子4×100米接力中,他带领中国队杀入决赛,创造了中国田径在这个项目上的新历史。“7年来我经历了无数苦辣酸甜,最重要的是坚持!”2006年的一场比赛,胡凯大腿严重拉伤,当时除了他和教练还在默默坚持外,其他人都认为他再也不可能回到巅峰状态了。之后,在“好运北京”测试赛中,他以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宝贵的奥运参赛门票。

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一方舞台,中国大学生向世界展示了大国青年的良好形象。清华大学学生梁苏会说,奥运志愿者的工作非常辛苦。在首都机场服务的志愿者的作息时间必须跟着飞机走,有时凌晨1点刚躺下,早上4点就必须爬起来。为了不误点,每个人都会把闹钟设定好几次。检票口的志愿者上万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同一句话语。

感恩:他们演绎“爱”

孝顺、感恩、见义勇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灿烂星空上,这些大字被当代大学生演绎得熠熠生辉。

今年3月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何晓波约了同学去松花江边放风筝,突然听到惊呼:“有人掉进冰窟窿了!”只见两个女孩一人淹在水里,拼命挣扎,另一人趴浮在水面上,顺着江水漂动。何晓波蹲下来,把手伸向正在挣扎的女孩,刚一用力,脚下的冰面“喀嚓”一声塌了下去,他自己也掉进了冰窟窿。撑住冰面跃上来后,他再次趴到冰面上,去抓那个女孩的手,另一名同学则牢牢地抓住何晓波的脚。终于,第一个女孩被拉了上来。此时,冰窟窿已经扩大,江水流得更急了,第二个女孩在冰窟窿里早已没有知觉了。好不容易把女孩拉到了冰窟窿边时,她身体又卡在了冰沿上。何晓波把身体探进冰窟窿,努力把女孩的双肩托起……终于,第二个女孩也被救起。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谭之平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两岁时,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父亲是一名采煤工,患有风湿病。初中毕业那年,家里的房屋在地质灾害中倒塌,母亲去世。谭之平很想上高中,但面对有病的爸爸和年仅12岁的妹妹,她不得不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停学。她承担了家务和田间农作,还去超市打工,之后萌生了创业的念头。2000年春节过后,谭之平扶着年迈的父亲,揣着两年多打工的积蓄,加上借款共2万多元,走出山村来到汉口开了一家小超市。谭之平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经营小超市五年多的时间里,陪伴她的是一盏旧台灯和一箱书,直到报考了湖北职院。之后她又把家人接到身边,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餐厅。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在学校,谭之平积极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助养残疾女婴、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还牵头成立了湖北职院义工社,把有关部门奖励给她的“孝子奖金”捐出来,成立了感恩文化基金。

2008年12月02日 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