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郑庆华: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5-08-09  浏览: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同济大学的历史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包括同济师生在内的无数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因同济大学为国防军工培养众多人才,成为日军轰炸重点,校园遭受重创。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吴淞校园被毁,师生被迫西迁,辗转九省市,走过1万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即便如此,同济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不改,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不忘,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关乎民族精神传承、国家未来发展与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战略需求。第一,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秉持科学的历史观,正确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80年前,世界人民共同战胜法西斯;80年后,单边主义等行径危害世界和平,人类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我们应以史为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

第二,加强抗战史研究,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根基,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住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和对其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

第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高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加强关于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中,引导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清楚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准确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形成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在自觉,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8-08&id=453046&page=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